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“枫桥经验”60周年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,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”,这赋予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大使命任务。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,难点在基层,活力也在基层,基层强则国家强,基层安则天下安,这要求我们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,真正做到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。
突出“强”字诀,夯实基层治理根基。党政军民学,东西南北中,党是领导一切的。党的领导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最本质的特征,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,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以党建带群建,用心化解群众的“心头结”,用情搭建干群的“连心桥”,构建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调解格局,全面推进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基层治理成效如何,人是关键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落实落地的重要支撑,选优配强乡镇党政班子,整合调动村“两委”班子,广泛发动党员、代表、乡贤、网格员变身调解员,积极动员民警、法官、律师、心理专家化身咨询员,充分贴近群众,深入了解群众,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,筑牢化解矛盾纠纷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
用好“抓”字诀,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。抓末端治已病,不如抓前端治未病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干部,要时常开展“民情民意大走访、矛盾纠纷大排查”行动,走街串巷、登门入户,常听家长里短,了解大事小情,将隐患排查的触角延伸至家家户户,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,打好主动仗,下好先手棋,切实做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。“枫桥经验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“以民为本,为民办事”,处理矛盾、化解纠纷是做好基层治理的基本功。党员干部要将群众反映的“点滴小事”当成自己的“心头大事”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、处处如履薄冰”的责任担当,做到把问题搞透、把原因弄清、把矛盾化解,让群众切身感受到问题得到了快速解决,权益受到有效维护。同时,也要提高群众的参与度,广泛发动群众力量,推行网格化治理方式,发掘德高望重、善言善调的人员建立志愿调解队,巡街巷、串网格、调矛盾。
强化“办”字诀,解决急难愁盼问题。群众的“小矛盾”“小纠纷”,看似事小,但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,如果久拖不决、敷衍了事,很容易小事拖大、大事拖炸,因此,群众反映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马上办,及时疏通基层治理“堵点”;群众反应的纠纷难题要主动办,尽快打通基层治理“末梢”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坚持“开门接访”,定时定期到本级或下级信访接待场所接待群众,让群众与领导干部见得上面、说得上话、反映得了问题;又要做到“进门约访”,与累案积案“疑难杂症”的当事人逐人见面、逐一谈话,全力推动问题解决;还要做到“上门回访”,对已解决的事件要及时回访,了解群众满意度,增进干群感情,实现群众诉求“声声有回应,事事有人办,件件有着落”,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(孟静怡 清风店镇人民政府)
责任编辑:邱宁